close

圖;文/教育部電子報   3782009-10-01

教育部電子報陳老師

退休於台北市成功高中的陳維壽老師,畢身投入蝴蝶的研究,退休後依舊協助生態保育及昆蟲復育的工作。

     民國25年在校園灌木上,偶見了蝴蝶蛹羽化成蝴蝶的奇妙經過後,陳維壽老師一頭栽進以昆蟲為主的生態保育領域,同時畢身投入蝴蝶生態的研究。他是當今無數活耀於昆蟲界專家、學者的啟蒙老師,同時也創立了世界首創「昆蟲藝術館」。退休後,陳維壽老師仍積極協助推展生物科學教育,熱心奉獻的精神獲得教育奉獻獎的肯定。

     陳維壽老師接受採訪時,西裝外套別著一個引人注目的別針,陳老師說,這是他自己做的別針裝飾品,看起來很「硬」的昆蟲並不是雕刻品,而是他30年前在印尼新幾內亞深山抓到的「堅橡皮蟲」。陳維壽老師40年的教學生涯,服務於台北市農業職業學校以及台北市成功高中,同時在台北市成功高中服務期間,見到蝴蝶族群因為都市開墾而急速衰退到深山幽谷,因為憂心平地成為「蝴蝶的沙漠」,因此全力推展蝴蝶及投入生態保育。

     陳維壽老師表示,他的小學及中學老師發現他對蝴蝶特別有興趣,因此引領他進入研究蝴蝶的大門,而他執教40年間,也積極領導學生及志工,投入蝴蝶學術研究及推廣生態保育工作。此外,陳老師也貢獻畢生所收藏的昆蟲標本,成立了「成功高中昆蟲博物館」,並且出版55冊有關昆蟲的著作。

      陳老師也與師大合作推廣「高中生物實驗活體材料供應中心」,免費供應生物實驗或師生專案研究時,所需要的活體實驗材料。退休後的陳老師並沒有脫離生態教育,甚至積極進行社教工作,同時一手將舊昆蟲館,重建成立「蝴蝶宮—昆蟲科學博物館」。陳老師強調,這座博物館以他半世紀的收藏為基礎,同時強調運用創意,將昆蟲做不同於其他博物館的排列及展示,陳老師說,這座博物館以昆蟲藝術為主題,將蝴蝶的美、昆蟲的奇給展現出來。而這座博物館還保有「傳統昆蟲館」與「昆蟲科學教育館」的功能,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昆蟲科學博物館。     面對當今相當熱門的環保生態課題,陳維壽老師認為,現在小孩念書的方式過於呆板,而生態教育一定要先設法引起小孩子的興趣,不然再豐富的教材內容也是無法推動。他強調,必須先讓小孩子接觸大自然,引發其學習的動機,讓小朋友自發性感受到自然界的奧秘,而有了興趣之後就會去關心,有了關心之後才能推廣保育的觀念。另外陳老師也建議,小孩子在規劃未來人生時,可以將事業和興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有無限的發展。

     陳老師目前正積極推廣自己所研發的「動態象形貼圖教具」,同時輔導台灣各處的民間蝴蝶園、生態農場,前往社區及學校進行昆蟲復育的工作。陳老師退而不休,積極推展學校生物科學教育,而見到許多陪著昆蟲館一起成長的人,活躍於當今昆蟲學術界,陳老師說,這是他感到最欣慰及高興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nsectMuseum 的頭像
    InsectMuseum

    蝴蝶宮‧昆蟲科學博物館

    InsectMuse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