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成功高中校內創設的「蝴蝶宮‧昆蟲科學博物館」館主陳維壽,今年已七十八歲高齡,對蝴蝶的熱情仍不曾稍減,全部心力投注於獨步全球的館藏標本,要建立可長可久的蝴蝶昆蟲宮殿。

  陳維壽四歲念幼稚園時,因發現樹枝上那顆「會動的花蕾」,看到蝶蛹羽化的過程開啟了他七十餘年的逐蝶人生。少年時期他瘋狂追逐四處飛舞的蝴蝶;青壯年時,更是進入深山用八米厘、十六米厘攝影機拍下台灣部分人士把原始蝴蝶資源轉化為蝴蝶經濟資源的情景。眼見當年上萬採蝶人、光一個採蝶人一天就可以捕捉十二萬隻蝴蝶的驚人紀錄,以及每年千萬隻的蝴蝶加工盛況。

  那是台灣從農轉工業社會的轉換期,慘不忍睹殘殺群蝶史實,那數億隻蝴蝶的生命卻是台灣經濟起飛基礎中的一塊基石,陳維壽記錄此一史實,拍成「大自然的舞姬」榮獲第一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

  陳維壽編著的「台灣區蝴蝶大圖鑑」是國人研究蝴蝶的基礎,當年碰上白色恐怖時代,書中有日文,學校人二單位找上他,問為什麼有日本字,要求去除日本味,只好改名,有的改成朋友的名字,有一種就用他太太(李嬌鸞)的名字稱為「嬌鸞小飛蝶」,絕不是為浪漫。

  中興大學植病系畢業後,陳維壽曾任北市農職校、成功高中生物科教師,他教學嚴謹,台北市長郝龍斌就曾回憶,「影響我一生最關鍵的人物就是成功高中陳維壽老師」,郝龍斌說,陳老師常要求學生上台講課程內容,逼得學生上課前不得不準備。

  陳維壽也有風趣的一面,陳維壽是研究蝴蝶專家,蝴蝶的屬名是固定的(像人的姓),種名是發表者有權命名(像人的名字),陳維壽都以其女朋友的名字來命名,當時上課時引起全班哄堂大笑。

  陳維壽民國六十年創設成功高中昆蟲博物館約四十年,將無價之寶的數萬隻蝴蝶標本轉化為台灣生態、蝴蝶保育、環境保護的珍貴教材,他投入的步伐至今絲毫沒有停歇的跡象。

資料來源: 2009/03/29/中國時報 B4/校園周報/石文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sectMuse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